

——解碼無錫國資推動下的券業市場化合並首單樣本
北倚長江,南臨太湖,千年運河穿城而過;鬥米尺布,四大碼頭,無錫是孕育民族工商業、鄉鎮企業的搖籃,“蘇南模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敢為天下先”,是這座城市向上生長的獨特精神。
在無錫國資的推動下,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的合並亦是“先人一步”,成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新“國九條”發布後首單成功合並的券商並購案,也為中國證券業探索並購重組、實現破局升級提供了重要樣本。
何以是無錫國資拿下“首單”?一方麵,無錫以“產業強市”為戰略定位,依托科創與金融“兩翼”驅動,需要資本賦能作為撬動產業能級躍遷的關鍵支點;另一方麵,國聯證券作為無錫本土唯一券商,亟須通過並購突破自身發展局限,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這一並購實則是區域產業升級訴求與金融資本的“雙向奔赴”。
當無錫將“產業基因”注入金融血脈,證券以“產業投行”思維實現資本與實業的雙向賦能,便能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打開價值生長的無限可能。
這一並購案例留給行業的啟示,或許早已超越證券業本身。
◎記者 孫越 王彥琳
162輪競拍戰的“幕後”
日曆翻回到2023年3月15日。曆時4個半小時,持續162輪,36.3萬人圍觀的股權拍賣鏖戰,最終以91.05億元落槌——無錫國聯集團從多個競拍主體參與的激烈角逐中勝出,拿下民生證券30.3%股權。
當天參與拍賣的無一不是“勁敵”,資金雄厚的、背靠蘇州的……但為何無錫國聯集團最終勝出?一場看似簡單的拍賣背後,實則是一場多維度的綜合實力較量。
據悉,競拍當天,國聯集團的團隊準備了4條網絡專線,每一輪叫價都秒跟,分秒必爭。這是一場“硬仗”,但也是“有準備”之仗。國聯集團的底氣主要來自想“透”了一件事——不通過並購,地方券商很難擠進頭部券商之列。
競拍時,國聯集團采取強勢出價的策略,在心理和戰術上戰勝對手,讓競爭對手誤以為其還有更高的預算。
除此之外,國聯集團在競拍策略上還有兩個“關鍵”之處:一是無錫國資選擇以國聯集團作為主體參與競拍,而不是以國聯證券的名義去競拍,避免了上市券商資本金限額的約束,資金靈活性更強;二是國聯集團提前做好了競拍方案,基於充分的盡調,對民生證券被拍賣的股份進行了精密的“估算”。
拿下30.3%股權隻是“首戰”,如何搞定民生證券餘下的45名股東才是真正的“難關”。
民生證券曾啟動“反向混改”,通過增資擴股成功“去泛海化”,泛海控股持股比例從原本的87.65%降至31.03%,但這樣也導致股權分散,給整合並購設下了一道難題:國聯集團要真正拿到民生證券的控製權,必須和其餘的45位股東一一談判。
誰來挑頭啃這塊“硬骨頭”?現任國聯集團總裁、國聯民生證券黨委書記顧偉受命“掛帥”,開始了艱難的整合工程。2023年12月,時任無錫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的顧偉被任命為國聯集團總裁;2024年3月6日,顧偉當選為民生證券董事長。從無錫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到國聯集團總裁,再到民生證券董事長,顧偉的職務變動背後也不難看出無錫國資對這場合並的重視。
據接近國聯集團人士透露,顧偉率領的整合工作小組,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在飛機、高速或高鐵上,往返多地與股東一一談判。 在與股東的溝通中,他們了解到,股東們普遍希望整合工作能盡快推進。這一反饋促使國聯集團果斷調整策略,將原計劃一年後啟動的整合工作提前至2024年3月底,迅速進入實操階段。到2024年4月25日,國聯集團已將合並方案與所有股東交流完畢。
2024年4月25日,國聯證券發布關於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停牌公告,標誌著兩家證券公司的重組整合正式拉開序幕。2025年2月14日,國聯證券正式更名為“國聯民生證券”亮相資本市場。
回顧國聯民生的這起並購,從籌劃到正式更名,曆時不到一年,在多方博弈中穩預期、穩股價,成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新“國九條”發布後的首單券商市場化合並案例,也為券業合並探索了一條市場化操作的路徑。
“四桶金”托起的“金融夢”
從清末“布碼頭”催生近代民族資本萌芽,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四千四萬精神”締造“蘇南模式”,無錫始終演繹著“實業為體、金融為脈”的發展哲學。
在分析無錫經濟發展脈絡時,顧偉提出了“四桶金”的概念。在他看來,無錫的發展曆史上有“四桶金”:
第一桶金是在封建社會時期,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魚米之鄉無錫成為當時的物流集散中心,進而發展成交易中心,米、布、絲、錢“四大碼頭”應運而生。
第二桶金是民國時期,無錫是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這一時期一批民族工商業者培育起紡織、麵粉、機械製造等產業,為無錫奠定了現代產業的基礎。
第三桶金是改革開放以後,無錫成為現代鄉鎮企業的重要發源地,引領了“蘇南模式”的經濟騰飛。
第四桶金是2000年以後,無錫主抓產業強市戰略,鍛造產業競爭優勢。
近年來,無錫全力打造“465”現代產業集群,不僅在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王牌產業”深耕細作,更全麵布局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形等未來產業。
以工而興,靠商而榮。今天,機械製造、高端紡織、集成電路、物聯網、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現代產業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產業森林”顯露崢嶸。數據顯示,無錫“465”現代產業集群規模已超1.81萬億元,營收超2000億元產業集群增至7個,未來產業規模邁上千億元台階。
無錫的產業強市戰略有兩翼:一翼是科創;另一翼是金融。伴隨產業升級,金融也要升維,如何擦亮資本市場的“無錫品牌”?
國聯民生這起並購的伏筆,早在無錫的“金融夢”中埋下。在無錫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金融被寄予厚望,承載著以資本為紐帶,反哺萬億元產業集群建設的使命。在此背景下,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聯姻”成為必然。
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的合並,亦是無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重大舉措。合並後的國聯民生證券可充分利用上海金融資源和人才集聚優勢,發揮金融大平台的服務功能,有力支持地方培育優質創新企業,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樣本”。
深耕區域,精耕行業。民生證券過去一年多來持續在無錫進行地方實踐。2024年2月,民生證券2024年度資本市場峰會在無錫舉辦,近千家上市公司和近200家擬上市企業高管參會。此後,上市後備企業輔導交流暨產業綜合金融合作簽約會、無錫空天產業(梁溪)發展大會、2024年民生證券半導體科技企業投資並購峰會等一係列會議密集舉辦。
可以看出,在這些實踐中,國聯民生證券試圖找到一個最佳切入點,集結券商全業務資源深度賦能,緊密連接產業與地方,並將這一業務模式複製、推廣。旨在通過一係列活動和合作,找到金融賦能地方的路徑方法,不再局限於傳統業務模式,而是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成為政商溝通的橋梁。
國聯與民生的合並不僅是兩家券商的資源重組,更是區域經濟借力金融資本重構產業的戰略布局。未來城市的競爭,或將從“拚政策”轉向“拚產融結合深度”,而證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更多此類“反哺”實體經濟的整合,而非盲目的規模擴張。
投行定位戰略升級
當前我國券商機構有上百家,存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和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從競爭格局來看,“馬太效應”尤為顯著,呈現“集中度高、分層顯著”的特點。券商想要在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必須在發展過程中結合稟賦優勢形成一個均衡機製,探索一條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特色化道路。
作為特色化券商首先要求明確自身的定位和邊界,尤其要清楚“不能成為什麽”。
對於國聯民生證券而言,明確的是發展路徑不能簡單照搬高盛等國際投行的 “模板”。高盛作為國際頂級投行,和國內券商所處的市場環境、業務模式及發展階段等方麵均存在顯著差異。國內券商的發展,必須立足於國內市場的特點和需求,基於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開展業務。
合並後的國聯民生證券市值躍升至600億元以上,目標直指千億元。作為一家向頭部券商邁進的準頭部券商,每個業務賽道上都不能有短板,國聯民生證券如何鍛造並發揮長板效應?
顧偉給出了他的思考:國聯民生證券要打造“產業投行、科技投行、財富投行”。打造產業投行,即鏈接產業資源,助力產業升級,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打造科技投行,是指強化科技基因,助力科技強國建設;打造財富投行是指提升投資能力,優化客戶服務,守護國民財富增長。
“產業投行”的戰略定位與民生證券過去的“投資+投行+投研”的“三投”戰略明顯不同。這一變化與新時代下“投行”的角色定位變化分不開。券商投行發展到今天,不再僅僅是輔導企業IPO,而是正在走向新的為產業賦能的發展模式。
在這一發展模式中,投行將發揮牽頭作用,整合並購資源,滿足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政府和投行等多方訴求,推動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券商的各個業務條線也麵臨重構,研究所要承擔起“智庫”角色,分公司營業部則作為“先頭部隊”率先實踐。
作為行業頭部投行,國聯民生證券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正在以無錫這一區域構建新的投行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模式。無錫各區域產業錯位發展,如梁溪區發展商業航天、濱湖區發展生物製藥等。據悉,國聯民生證券已經對無錫各個區域的產業進行了摸排,並派遣專業團隊對接規模以上企業,與各區展開全方位合作。
“好的產業基礎,加上國聯和民生本就市場化的氣質,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新的國聯民生證券一定能在紮根產業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機遇。”國聯民生證券董事長、總裁葛小波說。
合並後,國聯民生證券的投行業務有望迎來飛躍,迅速增強投行及股權投資的實力,拓展客戶群體資源。此外,借助“科創板八條”“並購六條”的政策東風,將大力發展並購重組業務,鞏固投行業務優勢,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一共經曆了四輪券商並購重組浪潮。從分業經營化解混業風險、行業違規運作爆雷拉開“綜合治理”序幕、明確“一參一控”控製同業競爭到市場化並購潮。
回望曆史,每一輪並購重組都是回應彼一階段的“行業之問”。正是在每一輪“刀刃向內”的改革中,證券行業不斷發展壯大,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服務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愈發清晰。
此輪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合並,恰逢資本市場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節點。全麵注冊製改革走深走實、IPO節奏調整、公募基金傭金費率下行……
證券行業傳統盈利模式麵臨顛覆,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周期期盼湧現一批可媲美國際一流投行的優質券商,一場以並購為標誌的行業洗牌悄然來臨。
行業變革的號角再次吹響。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2024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 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2024年4月,新“國九條”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並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頂層敘事發生轉變,券商要從“同質化競爭”轉向“高質量發展”。2023年至今,券商並購大幕正式拉開,與海通證券兩大頭部券商宣告合並重組,“浙商證券+國都證券”“+國融證券”“+萬和證券”等多起行業合並案例穩步推進,券業版圖正在裂變中重塑。
在這場行業並購浪潮中,國聯證券、民生證券的“整合樣本”無疑獨具特色。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及新“國九條”發布後券商市場化並購首單,“國聯+民生”以“地方國資+市場化券商”的混改基因,率先走向落地整合的新征程。
兩者合並之後,規模效應已具備優勢。相關數據顯示,合並後的國聯民生證券總資產規模、營收利潤等指標有望進入全國前20強,核心業務指標進入行業前10,投行業務進入前5,固收業務進入前3,投研業務進入前10,市值進入前15。
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還要看融合是否到位。人才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顧偉認為,國聯民生證券是國聯集團範圍內人才最為密集的子公司,不論是公司高管、中層幹部還是各條線的業務骨幹,都有機會在融合中各展所長、發光發熱。
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合”,不僅是資本的疊加,更是機製、人才與戰略的深度重構。在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命題下,這場合並既是一次探路,亦是一麵鏡子——折射出中國證券業從同質化競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軌跡。